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1月13日電(記者狄春)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第30次締約方會議(COP30)于2025年11月10日-21日在巴西貝倫召開。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副總經理張勇11月12日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“中國角”系列邊會活動之“推動綠色創新合作,共建綠色絲綢之路”邊會,并在會上提出以“STEPs”在五個關鍵領域,一步一個腳印,與各方一道深化合作,推動航運綠色轉型。
據悉,“推動綠色創新合作?共建綠色絲綢之路”邊會由生態環境部指導,“一帶一路”綠色發展國際聯盟、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、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秘書處聯合舉辦。張勇以《共揚綠色風帆,同啟低碳征程》為題,于“技術創新與本地化應用助力全球綠色轉型”主題環節作主旨演講。
張勇說,過去十年,全球氣候治理從制度搭建邁入全面實施階段。中遠海運作為全球領先的綜合性航運企業,始終向數字智能要新質生產力,向綠色低碳要可持續發展,取得了一系列可貴的實踐成果。面對當前氣候治理在制度層面、技術層面的兩大“綠色缺口”,中遠海運期待與各方合作伙伴,特別是南美伙伴,在共聯綠色供應鏈網絡(Supply-chain Network)、共研綠色創新技術(Technology Innovation)、共建綠色能源體系(Energy System)、共筑綠色智慧港口(Port Decarbonization)、共拓綠色發展生態(Support Ecosystem)等五個關鍵領域深化合作,即以“STEPs”,一步一個腳印,與各方一道推動航運綠色轉型,攜手走好綠色絲綢之路,走向繁榮幸福之路。
一是共聯綠色供應鏈網絡(Supply-chain Network)。積極推進中國—南美綠色航運走廊建設,針對南美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,共同打造多式聯運通道,提供“海運+陸運+倉儲”一體化的低碳物流解決方案。同時,完善并依托碳足跡管理體系,互認碳足跡核算標準,建立涵蓋能源企業、航運、港口、物流、貨主的碳足跡標簽體系,讓每一件出海商品都帶上綠色護照。
二是共研綠色創新技術(Technology Innovation)。協同創新綠色科技,利用中遠海運全產業鏈規模優勢,聯合攻關氨/氫燃料發動機、零碳船舶、碳捕集及封存等技術,構建“技術+制造+運營”全鏈條生態。依托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大數據等技術,聚焦港口節能裝備、數字化運營、自主航行等關鍵應用場景,建立精準算法模型,推動智能化、綠色化在南美市場融合發展。
三是共建綠色能源體系(Energy System)。依托南美、東南亞等國家的生物燃料產業基礎,合作加大航運綠色燃料產業的投資,整合風光電資源,布局綠色甲醇、綠氨、綠氫生產基地,破解燃料結構性短缺困局。同時,考慮將船舶碳捕集納入減排合規路徑,試點建設脫碳航運走廊,完善永久封存技術,為航運能源轉型提供多元方案。
四是共筑綠色智慧港口(Port Decarbonization)。隨著世界港口向以“智能、綠色”為特征的第五代港口演進,依托秘魯錢凱港,加快推廣岸電系統、光伏發電、智能照明等低碳技術應用,通過數字化改造與綠色能源配套,共建效率卓越、排放可控、帶動性強的區域智慧港口標桿。
五是共拓綠色發展生態(Support Ecosystem)。以“凈零框架”為目標,推動建立多邊機制下的航運減排規則。合力優化國際監管,圍繞船舶碳排放核算標準、航運綠色燃料認證等,推動國際規則共商、標準互認,建立跨區域的數據互通與監管協同機制,避免區域間政策碎片化帶來的制度成本。創新綠色金融,發展綠色信貸、ESG航運債券、轉型基金等,降低綠色航運融資成本。